5月24日下午,一场主题为“科普助力‘双减’科学领航未来”的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系列科普讲座在合肥梦园小学进行。著名天体物理学博士孙正凡用浅显的语言、通俗的道理,带领该校一(1)班的孩子们回溯历史长河、追寻科学精神的源头。对于科学教育加法活动,孙正凡在专访中道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孙正凡在梦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,与同学们互动。
(相关资料图)
培养娃娃们“善于学习、勇于创新”的科学家精神
“同学们,现在都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圆形的,但在古代,因为科技不发达,我们的祖先一度认为宇宙大地是平面的。”“孩子们,是谁最先发现咱们地球是圆的?”……当天下午,孙正凡围绕着“究竟是谁、在什么时候发现地球是个圆球”的问题,让孩子们不出校园即享受一次科普“大餐”。
其间,孙博士不时与孩子们互动,这些平时很难在课本上见到的天文知识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,也激发了他们积极回答孙博士提出的问题。
本次活动,即是落实中央要在教育“双减”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,激发青少年好奇心、想象力、探求欲,培育具备科学家迁址、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的要求下举行的系列活动之一。
“国家要发展、社会要进步,要求我们培养孩子从小具有善于学习、勇于创新的能力,而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系列活动,就是为孩子补上这一课!”采访中,孙正凡举例说,“地球是圆的”这一论断最早提出者是否真的是麦哲伦?这十年来,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一课题。
“做学问一定要有创新思维,要敢于否定之前的理论,只有这样,社会才会不断进步!”孙正凡表示,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学创新,就是对过去的否定,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科学创新能力。
从浅知识里发现深道理让孩子真正领悟知识
作为天体物理学博士、科学松鼠会创始会员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、曾任第六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编辑,在孩子教育方面孙正凡深有体会。在他看来,读书一定要将薄的书读“厚”。
中小学课本知识其实很简单,很多知识点也很好理解,但弄明白这些知识点得来的过程却少有人知。“我们在学习过程中,探索知识的过程其实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,这跟‘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’一个道理。”
多年来,孙正凡一直努力让科普知识更容易理解、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。在他看来,近些年科普研学发展迅速,但也存在一些问题,例如将大学里的试验直接搬到中小学课堂上,“这让孩子在没弄懂的情况下,最后沦落为试验的‘操作工’,没有真正学到知识!”
孙正凡表示,科学教育加法显得尤为重要,其中要加入的内容,就是知识产生过程和探索精神的理解,而不是盲目地给予更多的知识。“我们要培养孩子能够在潜意识里寻找到深层次道理的能力,这个道理也是咱们古人从零到一探索的过程,同样也是一种教育创新。”孙正凡说道。
天体物理并非遥不可及它离我们日常很近
天体物理学到底是什么?会不会很生涩难懂?离我们日常生活有没有联系?孙正凡表示,天体物理并不遥远,相反离我们日常很近。孙正凡以近期其研究的星座课题举例。
星座,是指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组合。不同的文明和历史时期对星座的划分可能不同。现代星座大多由古希腊传统星座演化而来,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全天精确划分为八十八星座。
“星座说到底是一种时间历法,跟我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一个道理。”孙正凡告诉记者,如星座中的“白羊座”属于黄道十二宫之第一宫,对应阳历3月21日-4月20日,正好包含我们中国今年的春分至清明两大节气。“西方的天文学和我国的历法是相对应的,也是给予农耕生产需要的时间方法。”所以说,天文学并不遥远,它离我们其实很近。
别把天文知识想象得过于生涩它其实很精彩
在很多人看来,天文知识遥不可及,但孙正凡却持否定态度。就拿黑洞来说,很多人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?“黑洞不是‘洞’,而是一类天体。”孙正凡解释,黑洞的年龄大得惊人,动不动就几亿岁。
当年,正是由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导出了黑洞的存在。在纽约的一次会议上,美国物理学家约翰·阿奇巴德·惠勒阐述爱因斯坦的理论和这个发现时,使用了“black hole”一词,就此流传开来。
孙正凡说,评价一个黑洞一般有三个指标,即质量、角动量、电荷,“黑洞内部的信息,现在暂时还是难以了解到的”。那么掉进黑洞,可能“无人生还”?
孙正凡进一步解释,“人掉进黑洞会怎样,得分情况。”有些黑洞本身不太大,它的引力场像悬崖似的那么“陡”,那样人可能在掉进去之前就被拉成像面条一样那么细。可如果黑洞足够大,引力场也比较平缓,人就像从一个斜坡滑下去那样,会相对比较安全。“即便能够进入黑洞中还活着,也难以把信息传递回来,告诉黑洞之外的人。”合肥通客户端-合报全媒体记者
王峰/文 袁兵/摄
▶人物名片
孙正凡
天体物理学博士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、曾任第六版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编辑2019年,获得“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”称号。翻译作品有《星际信使》《给忙碌者的天体物理学》《太空之眼》《创世余晖》等三十余部。